创造力的作文(六篇)

来源:  作者: [字体: ]

当流行歌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扰;当影视圈掀起一股又一股的翻拍热潮;当小说纷纷“下海”变身为电视剧连续剧的“文学”版本,文学奖堂而皇之地成为市井左邻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创造力正日益萎缩?缺乏创新和山寨思维正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威胁?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产品,之所以伟大和不朽,成为人类文化财富的积淀,变成历史的客观精神,取决于它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一直以来为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哲人和批评家所关注、思考和追求的。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或者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文化创造力如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那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 我认为缺乏创新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浮躁心态,没有刻苦的创新精神和创作风气,或是被经济利益所束缚。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备受青睐,让我们看到社会上许多人似乎总是习惯于从众、模仿,从而泯灭了对创造的渴望和激情,丧失了自我和个性。的确,如今各个领域抄袭之风日盛,新品乏见,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拯救文化,拯救我们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力留下空间. 首先,要具有文化创造力不能跟风,必须有创造精神。在去年的书展上,我发现关于青春和悬疑类小说对青少年十分卖座,貌似在眼下,这种故事情节曲折、让人暂时感动的小说十分受欢迎,而那些真正能够受益终生、给我们启发的,像刘墉、毕淑敏的书却让有些人嗤之以鼻。可我们是否想过,这种书的类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创作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当这种跟风精神成为人们思维中见怪不怪的一环时,它对文化和原创精神已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我认为,完成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应力求创新。像国庆前夕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公演,颇受好评。导演追求的“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的精神 ,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要有创新的文化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今日中国应具有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应产生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令人遗憾的是,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者干脆复制;有人有创新之能,却寂寞难耐,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2008北京奥运会是十分成功的,开幕式十分有特色的中国风表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让许多人为之震撼。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成功背后的艰辛?张艺谋导演为了将文化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日以夜继地策划整个奥运会开幕式,不停地开会、商讨和排练,才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献给大家。所以,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刻苦努力. 再者,文化创造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和利。许多电视剧不知演了多少遍?现在不是照样大拍特拍,开始了新的一轮翻拍热潮?像《流星花园》无论在台湾、日本、韩国或者是内地的翻拍,不都掀起一股热潮,创造了许多收视奇迹,这些剧情几乎都一样的电视剧,为何如此受欢迎?是我们的好奇心还是媒体的炒作?《建国大业》票房大获成功,但这种成功恐怕更多的是商业运作、大片娱乐因素、明星效应的结果,与体现的艺术创造力关系不大。令人遗憾的是,当下这种文化创造力的缺失正在成为大量文化产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有多少作品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一些人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更多的观众是被“忽悠”到剧院里看演出,看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场“文化事件”。 我们真的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没有人相信,更没有人甘心如此。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悠久的民族,岂会轻易失去创造的智慧?岂甘长久置身于“来料加工”、“贴牌出口”的尴尬境地?岂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觉?但也不能不正视,我们必须克服身边正束缚、抑制着文化创新,消损其活力,磨蚀其锋锐的一些消极的因素, 创造出伟大和不朽的作品,在人类文化创造力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闲话文化创造力

今天选这个题目来写,实在是有点蚍蜉撼大树,螳臂挡车之感,不过就算是匹夫之勇,也要来试试,因为确实是有些自己的想法。激起要谈谈的原因,在于前几日因为受了蛊惑,去抢先阅读了石康的《奋斗》续集,读完之后,便是觉得有如二十一世纪的荒诞剧,当然此荒诞绝非“等待戈多”,而是真真实实的荒诞,作者确实是很具有创造力,但是创新的实在过了头,不仅带有前一部的不劳而获,更多了令人无法接受的臆想,不由得要相信蔡武部长对于文化创造力缺失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周围充斥着从提前一天、一周到半个月提前上市的书报,当我们手捧厚重但是至少一半是广告的杂志,当我们看着在短时间内有如打了激素般速成的拙劣连续剧,当我们坐在演绎着不中不洋的“中国式国际大片”的银幕前,我们的品味和我们的胃口一样,被无数复制速成品填满。不由得要欣羡过去的人们,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鲜明个性,我们将于当世更寂寞;如果没有唐诗宋词元曲的传唱,我们将于现今更冷漠;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的推陈出新,我们将于现时更冷寂。文化创造力不仅是人类文化史的催化剂,不仅是各类文化的根本和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从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创造力是人类的最为本质的精神特征。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模仿,只是速成,那么在文化创造力的日益萎缩和衰微的同时,我们就只是又回复到了最初的行尸走肉,而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将何去何从?也许我们从来未曾注意过文化出现的危机,因为我们一直努力地在物质方面赶超先进国家,实际上,今天这个时代人们有充分的条件通过各种文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权利,张扬自我的创造个性,精神人格特质,但当代日益技术化、工具化、娱乐化、平庸化和欲望化的文化现实的枝干上,却难以盛开出精神创造的旺盛之花,商业、消费、物质、时尚的社会大树下,铺满了枯萎的创造力的叶子……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更缺少的是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坚守、憧憬和创新,我们应该拯救已经开始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在这个利益胜过精神的时代,我们应该努力留下空间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创造力的源头在人,在人的精神生命……


拿什么拯救你,文化创造力

拿什么拯救你,文化创造力蔡武先生的话引人深思: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到哪里去了?究竟是什么东西破坏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应该拿什么拯救你,文化创造力?大量文化仿制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真的缺少艺术想象力吗?或许,但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发现。成龙的影片《师弟出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出马类”的影片,各电影公司争相效仿,追随已获成功的模式,抢占市场份额。商业利益的驱使使他们不愿尝试自己的模式,不愿追求自己的风格。然而他们却对邯郸学步的教训置若罔闻。文化不需要鹦鹉学舌式的人云亦云,文化需要的是自己特有的风格。对此,成龙曾指出:我在《师弟出马》之后,又尝试了风格迥异的《警察故事》,因为我知道:采用新的模式,风格可能会失败,但沿用旧风格终不可能成功。世界上本没有保险的成功模式,文化创造力也不应只考虑无风险的商业利益,要拯救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勇于尝试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近几年来,主旋律影片,电视剧总占据着相当大的数量份额,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已使观众厌倦,这确也是缺乏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对此,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定格文化。十多年来,革命主题的电视剧总以伟人传奇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要内容,确也有不错之作,但千人一面不免使人腻味。《潜伏》的获奖,《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便是由于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审视了历史事件。《潜伏》表现的是卧底余则成的革命斗争经历,《人间》则展现了自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诞生过程中进步青年们的思想倾向,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等。抛开伟人,抛开重大历史事件,审视革命中小人物的非凡经历,对历史的影响,使影片更为贴近群众,展现了各阶段不同的时代风貌,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使其更具感染力,生命力。拯救文化的创造力还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敢于揭示当代都市的深刻问题。近日,《蜗居》的播出引起热议,一时成为校园男女喜闻乐道的主题。《蜗居》取材于现代,从租房贵,买房难的社会现状出发,表现了在商业化社会中年轻夫妻对于房屋问题的思想动向,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坚守:婚恋责任和价值观。《蜗居》的出彩,由于它贴近日常生活,关注普通大众所关注,有鲜活的生活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文化源于生活,要拯救文化的创造力,就要先增强对于生活的洞察力,感知力。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对于文化的创造力,不然哪会有上述这些成功作品的问世?我们并非不能,而是不敢或不愿。中国人并不需要为文化创造力的缺失而担心,我们所要拯救的,其实是文化创造意识!


从电视剧看中国文化创造力

几年前,有一部叫做《越狱》的美剧开始在美国播出。人们没想到这部电视剧在中国竟也掀起了一阵阵狂澜。《越狱》并没有被引进中国,当然,现在和未来也不可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由于美剧是边拍边播,所以一周只有一集,网友们把急切等待下一集播出的行为叫做“追剧”,而我,也是那千千万万追剧者的一员。说实话,除了计算机以外,我从来没有这么着迷于一件事物。当时追剧的热情至今想起来仍让我激动。为什么一步从未在中国官方认可播出的电视剧这么吸引人?相信所有《越狱》爱好者都会这样回答:新颖的题材,精湛的演技,细腻的“内心戏”,还有那十分紧凑的、你永远也猜不到的剧情。很显然,“创造力”对于一种文化是否吸引人是有决定作用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的文化却不能影响世界了。记得当时《越狱》真的特别火热,以至于在社会上引起了讨论。相信当时肯定有过“专家”站出来说这是一种文化侵蚀,可是我们为什么不静下心想想为什么总是异域文化“侵蚀”我们,而我们却不能震撼一下别人?打开电视,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国产电视剧分成以下几大类:商战片、老上海题材(历史题材)还有家庭伦理剧。特别是后者,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以至于广电总局一纸诏令,在黄金时段不得播放家庭伦理剧。这些剧种几乎找不出优秀作品。情节的雷同、内容的同质化,让人厌倦。我们的导演还很幽默,喜欢把观众当傻子,明明一眼就能看穿的情节,主人公还云里雾里似地迷惑着、拖沓着。不过,我们倒也该看到,近期也有一部令人称道的电视剧叫《蜗居》。《蜗居》赢就赢在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把房奴们压抑、纠结、愤怒而又无奈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唔,对了,多年前的电视剧《孽债》倒确实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相信当时我的父母对这部剧的热情绝对不亚于我对美剧的热情。其实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可发现这两部剧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们能真正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人物情感处理得十分到位,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特别喜欢美剧的原因,它让你觉得很亲切、很自然,一点也不矫揉造作。那么,我们何不在电视剧人物情感的处理上,甚至是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及风格上做做创新!09年有部叫《打,打个大西瓜》的动漫短片确实做到了震撼人心的创新。这部短片无论是色彩、创意、人物、情节以及思想深度都让人称赞。甚至有人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牛的国产动漫了,没有之一!……”而这部16分钟的短片竟是由一位十足的宅男把自己锁在家里历时两年独立完成的!这更让人惊叹了!我们的政府在文化产业振兴上投入了很多钱,也有了一帮“坐办公室”做创意的。但是,至少我个人认为,真正的高人在民间。包括《打,打个大西瓜》的作者饺克力(对,没打错,他网名就叫饺克力!),还有兔斯基、张小盒,甚至是“叫兽”蠢爸爸,他们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创新力。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官员不多上上网呢?发掘这些“牛人”,让他们走向幕前,给他们空间以及创作的、言论的更大自由(这点特别重要!),还愁我们的文化丧失创造力吗?——什么?你问那帮“坐办公室的”现在怎么样?虽然我对国产动漫和日韩动漫都不感任何兴趣,但还是不吐不快。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部叫《太空历险记》的国产机器人动漫准备播出,并且放出了Demo。但是,谁都看得出这部动漫肆无忌惮的大胆“借鉴”了多部国外相同题材动漫的要素。引用两句网友的评论吧:“笔者以为如果给小朋友(低幼向)看看这样的国产机器人动画作为一种启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启蒙方式。而且就这段Demo来看,这部作品还是能看到点国产动画的进步之处的。”“国内的创作人员是优秀的,但是老板们是NC的,老板们开口说啦,‘给我弄成像某某一样的!那样才能卖的好!’美工等也十分无奈啊。”这两句,直击了中国文化创意的软肋!我们的文化演艺活动也需要创新!春晚越来越不受欢迎,特别是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就是写照。不只是春晚,几乎所有文化演出活动一年又一年的炒冷饭,题材体裁都很单一,就让社会缺乏了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我们缺的不一定是文化的创造力,而缺的是变革以及变革的勇气。我们缺的不一定是文化的创新人才,而是伯乐,以及让人们自由发挥、自由表达的浓厚的文化创新环境。所以,下一次再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老拿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来说事儿。我们真的需要从沉醉中清醒过来了!


如何创造文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世界经济创意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然而,中国当下的版权贸易5:1的赤字情况不免让人担忧。大量的复制,鲜有的原创,正动摇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难道,中华民族向来是个没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吗?当然不是!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化瑰宝不胜枚举,《诗经》、《红楼梦》、《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无一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畅销书架上总是陈列着一些国外的流行书籍和有着千篇一律内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滚动大屏幕上总是显示着众多国外大片,各大音乐网站的推荐歌曲也多为流行音乐,还有近几年席卷中国大陆的“哈韩”、“哈日”之风,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无形中疯狂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当我们为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中国经典名著而欣慰时,永远无法登上前几名宝座的情况却让我们默默悲叹;当我们正为有《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而庆贺时,“名人效应”却将我们推向谷底;当我们正为有浓浓中国风的乐曲而感到欣慰时,变味的唱法让我们叹息不已。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日益衰退吗?当然不能!现在,一些文化人转型为文化商人,他们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却忽视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并被“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迎来文化创造的“世界末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一份淡泊与宁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宁静,怎能使这文化充满“文化”?我们要戒骄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禄所诱惑,而应一心想着“文化”。一支烟管、一壶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这些便是蒲松龄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这如此简单、朴实的世界里,他创造出如此经典的《聊斋志异》。我们不妨也向先生学习:作家将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一杯清茶或咖啡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音乐家将一把乐器、一支笔和一张五线谱纸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画家将一块画板、一张纸、几支画笔、一盒颜料作为他们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们所创造的,即使不是惊世之作,也将是充满“文化”的文化!其次,我们应把握文化创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应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敏锐的文化“嗅觉”,并有着强烈的责热感与使命感。时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说,明天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原创”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画风,后天我们就会看到一幅幅换汤不换药的“唯美”画作。此时,真正的文化人应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将那些潮流之风全部挡在门外,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独立创造。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埋头苦干,那也是不可行的。我们还应具备对敏锐的文化“嗅觉”,即敏锐的洞察力。《桃花源记》若只是体现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捕蛇者说》若只是诉说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促织》若只是讲述成名的起伏经历,它们也便不会流传至今且仍为人们所称颂。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文章赋予现实意义,使之深刻、耐人寻味。同时,真正的文化人还应具备强烈的责热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这正是因为它有“良知”。它顶着压力,将无数事件背后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担了作为报纸的责任;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它就自觉地意识到“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对读者进行兴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这样的报纸才是我们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有了对文化创造力核心的正确把握,我们必将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辉煌!


想像创造新世界

我偶然买到一本《小故事·大道理》,里面的许多故事都值得回味,最近,我又看到一篇让我感兴趣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艺术课。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给孩子们一个物体,让孩子们简单地去临摹,而是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小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给了这几个条件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把新家画下来。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车场,画上了汽车;也有的孩子给新家画上了草坪,画了上小猫小狗;还有的孩子在屋顶画了栖息的小鸟。老师并没有埋怨孩子们瞎画,而是表扬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你看这些孩子多么有创造力,想法多么得美好。在这极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想象力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人们从古代就开始想象飞上茫茫天空,一探宇宙的奥秘,就是这股想象,才促使了人们发明了飞机、火箭一直到太空飞船。成功就是需要这种大胆的设想,新时代的社会就是需要新的想象。创新的方法才会使成功的道路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快捷。想象创造出新的世界,创新让成功的道路变得快捷!社会是不能总是墨守成规,永远都不进步的,所以,人们才会大胆去创新,让社会进步起来。而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家长们不能限制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孩子揭开疑问,奋发向上,人类有许多的发现就正是从这种好奇心促使下发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这样才会在这竞争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中国近5 0年的崛起,也是因为一众国家领导人进行的创新改革,才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也要有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才可能让社会加速进步,让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让我们一起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baidu
互联网 本站
阅读:
录入:ciliuma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