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新学期教师大会的讲话

来源:  作者: [字体: ]

    刚才,xx校长传达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宝琴校长对开学前、后的这一段工作做了安排,使我们在宏观上了解了当前的教育形势,微观上明确了眼前的工作。是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来没有达到像现在这样的高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像局长说的那样:面对教育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我们不干不行;面对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高期待,我们干不好不行。我们学校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的阶段,学校人文氛围非常好,教师的热情比较高,社会评价也不错。但是,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工作的高期待,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还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不够先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人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办学条件不要说和发达地区比,就是和我们本地的学校比也存在了差距,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找准我们的优势,以内涵发展赢得先机,打造学校精品文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去实践的。为了让大家理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下面我和大家来共同思考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个思考 孩子们来学校干什么?

  这是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谁都可以回答出来“学习呗!”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这个“学习”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们来到学校唯一的目的,在小学就是数学、语文,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好的高中或大学。这样的理解无疑太片面了。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里的“学习”我们是这样阐述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指向书本学习,又指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既指学习知识,又指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锻造;既指在校的学习,更是终身的学习。”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升学。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则业绩平平。同样的学习经历,同样的专业背景,为什么人变得慢慢不一样起来?

    答案是:决定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心理等的发展程度。这些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础,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可见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不能狭隘、不能偏颇!教育家阿莫什维利曾指出:“孩子们来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们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因此,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有五彩缤纷的校园活动,所以我们每学期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绝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都是我们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也不能仅仅是分数,而更应该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要把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快乐、幸福来换取高分数的教育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这个思考的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孩子们的考卷上。教育所要培养的首先是“人”,是全面发展的、顶天立地的人,然后才是“才”。

    第二个思考:当教师意味着什么?

    这个思考是从一件具体的事得来的。

    我的一个小教大专班毕业的侄女09年在突泉那边当了老师,她素质不错,工作也很用心,课讲的很好,班级带的也不错。可她不明白,有的事自己本来觉得没有任何责任了,可还要遭到学校的批评和家长的埋怨,心里很是不舒服。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班上的一个学生,上午课间活动的时候摔了一跤,骨头摔裂了缝,可这个孩子没和老师说,中午去代管班吃了饭,睡了觉,也没说。下午来上课,才说胳膊疼,老师一看已经红肿,再三问他,他才说了上午摔倒的事。老师马上联系家长,共同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进行了处理。可事后,家长还是找到学校,质问老师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通知家长,那么长时间才送孩子去医院?学校虽然没有过多批评老师,但还是要求老师经常去看看这个孩子,而且在班级考核的安全项上扣了分。侄女觉得很委屈,本来是这个孩子自己摔倒的,他事后又没有及时告诉老师!

    听了她说的,我说,是,你该做的都做了,但你也有责任,就因为你是这孩子的老师,这孩子是你的学生。如果你是这孩子的邻居或其他什么人,家长会不胜感激你,但你是这孩子的老师就不一样了。做教师的,班级里任何学生的事都是你的事,任何时候你都有责任。就像我做校长一样,不论校园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管是不是校长的行为所致,但只要发生了,校长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一样。

    这个思考的结论就是:不能仅仅把教师看成一个简单的谋生的职业,当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

    第三个思考: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今天做教师,不应单单做一个苦口婆心的教师,也不应单单做一个严师,而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而这个前提就是了解学生,进而对症下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那么我们就要知道童年该是什么?它是当下的存在,并非成人的预备;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并非微缩的成人。儿童的心理、个性和成人完全不同,它不只是程度的差别,更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别。成人们往往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快速而直接地把儿童引入成人的生活方式当中。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甜美,还会很快腐烂。人类同样也不需要早熟的儿童。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大都在童年形成。童年的天真,好奇 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只有享受了童年之乐,人生才会完满,人格才会健全。很多成年后的问题,都是在童年时就埋下了祸根。(看犯罪心理学家分析犯罪的根源,98%以上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孩子们哪怕细小的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进步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每天都在学习、准备,爆发期也会在特定的时期突然来临。我们要静静等待花开的声音。

    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老师会感觉教师难当,主要原因是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再来“修理”。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教育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我们必须知道: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一个个活生生、多变的个体,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当然良好的师德是必备的),光有激情是不行的(没有激情是更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假期中,接触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家长。家长们大多对学校、老师的教育很满意,尤其是对老师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大加赞赏。但也有家长反映了一些问题,对个别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的言行颇有微词,特别是在期末将要考试阶段,有的老师比较急躁。

    说实话,听到这些反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老师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改掉缺点、改掉毛病、努力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孩子们的心是多样的,孩子们的特点也是多样的。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并学有收获,就像我们希望每粒发了芽的种子都能茁壮成长一样。但是现实与我们的愿望是有差距的,发芽的种子因为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其成长状况是很不相同的。同样,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有的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且其家长也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希望老师们能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和孩子们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老师什么时候与学生关系好,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学生的关系不好,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青睐,就算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他的心底也会有这样一丝渺茫的希望。希望老师们能宽容。不顾孩子自尊的指责,随时随地的批评,只会使孩子们丧失上进心。面对孩子们犯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只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孩子不经意的错误或是无心的过失,宽容比之斥责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不要就其一点小事抓住不放,自暴自弃、与人对立都是从一点点小事开始的,千万不要和孩子们较劲。如果你试着平静下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跟她沟通,慢慢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你会发现这样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宽容不等于放纵。不是说从今往后,老师们可以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说我们应该选择更好的方式告诉他——你做错了。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我们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以我们的爱和责任、丰富的学养、人格的魅力、高超的教艺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我们给孩子们一缕春风,孩子们或许就会收获整个春天。

    教育应该像太阳一样公正、透明,尊重一切生命,尊重每个渴望求知的心灵,无论他来自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无论他是聪慧还是愚笨,绝不能厚此薄彼,冷暖各异。教师应该像太阳一样温暖、纯净而又博大,抵达每个学生的心灵。在教育面前,你把孩子看成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以为你的教育假设没有人知道,它们会随时跑出来暗示人的,尤其是孩子那敏感的心灵,更是一叶知秋。不能轻易地伤害任何一个孩子,任何伤害,就像钉在木头上的钉子,即使拔掉了,钉子洞也不会消失。成人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只要儿童一出现情况,就“猛扑过去”,这样做,无异于不加思索地在学生心灵上钉钉子,从而留下永久的伤痕。木板上的钉子洞可能没有大碍,可人心灵上的伤痕却是致命的,所以我们要小心翼翼。

    第四个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人人都想充满智慧,尤其是教师,都知道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型的学生,谁不想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智慧超群呢?那么,教师的智慧到底从哪里来呢?

    智慧靠“想”出来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靠“勤”出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个特别聪明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学习,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博学才会有智慧。

    智慧靠“交流”出来

    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讨论还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 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讨论还有助于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我觉得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同事间一定要做到互敬、互谅、互帮、互补、互学。互敬,就是彼此间互相尊敬。“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互谅,就是相互原谅。谁也不是神仙,工作中难免出现差错和失误,要大度容人。互帮,就是互相帮助。尽管分工不同,职责不一,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团结一心,实现共同的工作目标。互补,就是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学,就是相互学习。谁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是全才,因而要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师”。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第五个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我们看到,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孩子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孩子们甚至没有感到愉悦和幸福,他们学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厌学,孩子们喜欢求知但不喜欢去学校,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喜欢探索科学奥秘,但不喜欢科学课、综合科,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课堂到底怎么了?当学校、教师把教材、作业、考试等这些用来促进人发展的手段当做教育的目标来追求的时候,最终,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和欢乐。

    那么,什么是好课,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放、活、趣、新、实)

    前几年就看过这样的报道:很多人慕名去听魏书生的课。上课铃响了,魏书生走进来,一句话不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嘀咕几句,时而交流几句。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下课铃行了,魏书生悄悄走出教室,学生们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没看明白的人就很抱怨:“跑了这么远,啥也没学到?”“老师一句话也没说,这是什么课?”明白的人却说:“这才是真正的好课!”魏书生的课为什么会上成这样,那是因为学生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学生的能力锻炼出来了,不需要老师堂堂课喋喋不休了。中学和小学是有区别,但培养习惯和锻炼能力却是相通的,如果小学不能做到一点不讲,那是不是尽可能的少讲?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创造。

    魏书生也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描述过课堂:45分钟课堂像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择业”、主动“创业”、主动“就业”,千万不要“待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树立选择的观念,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持之以恒朝着自己的目标向前爬,也比没有目标“失业”“待业”强得多。引导先进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没有时间骄傲,引导后进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没有时间自卑。教师板书有新设计,语言有新节奏,写字有新突破,教案有新改进。这样一堂课,师生都会在发展中享受着创新的幸福。

    可是纵观我们传统的课堂大多是:老师从头至尾的讲解,大多数学生没有话语权、表达权,只有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大部分中下水平学生好像就是旁观者,这些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没有激发起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在的学习动力渐渐消失殆尽,因而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记、死背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各类学习情境,让学生的个人新旧知识产生摩擦,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交换意见的冲动,让学生的认知 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是让孩子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的学习。那么,如何变教师一个人讲解为学生全员参与式课堂?全国的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纵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1、从老师独讲到人人参与。

    他们改变了课桌的秧田式,教室四周都是黑板。学生按程度不同分成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升华对教材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及推理。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把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当做课堂教学的追求,这不但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在他们那里,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看教师重视学生还是重视教材,是带着教材面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面向教材。将他们的经验概括为两句通俗的话就是:让学生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了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的学习由应对考试变成了对人生的准备,学生的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成了探究式学习。

    2、教师作用体现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上。

    如果教师仅仅把课本知识与教参内容通过“讲”来传递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杜郎口评课的唯一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解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在杜郎口中学还有一条要求:只要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有问题,还想讲解、剖析、表达,教师就不能开口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还学生以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试验,问题让学生去总结。杜郎口中学让老师们通俗地明白: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对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差的老师上课会叙述,一般的老师会讲解,良好的老师会提问,优秀的老师重在启发,杰出的老师让课堂开放。

    我们不是要学习杜郎 口中学的形式,也改变课桌的秧田式,也在教室四周挂黑板,而是要学习那种理念:把人人参与、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最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

    第六个思考:如何确保安全?

   这是一个常常讲的问题,不多讲了,只需要大家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时时处处保证安全。第二句话,时刻牢记,安全不保,一切为零。

    今天就和大家探讨这样几个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这样的境界“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baidu
互联网 本站
阅读:
录入:ciliuman

推荐 】 【 打印
内容查询